近日,國資委《能源》雜志第171期報道北京石油化工工程有限公司《北油工程:“雙新”產業帶來新機遇》。
傳統能化企業利用自身產業鏈優勢向新能源和新材料制造轉型,帶給上游工程設計企業巨大的市場機會。
文 | 王高峰
在位于蒙西烏海市的烏達區,一座現代化的精細化工廠正處于滿負荷生產中。這家全國最大的BDO生產商東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,受下游新能源和新材料需求激增的影響,2022年,將原有的10萬噸/年的BDO生產規模擴大至38萬噸,成為全國最大的BDO生產企業。
承接東景生物二期BDO項目總承包的是北京石油化工工程有限公司(簡稱北油工程),這家成立于1979年的工程公司,以石油化工工程設計、咨詢及工程總承包為主,隨著當前新能源和新材料產業的快速發展,北油工程加快業務調整,目前,以“雙新”產業為抓手的差異化競爭已成效顯著。

新能源與新材料帶來新機會
BDO即1,4-丁二醇,是一種精細化工原料,用于生產可降解塑料、氨綸、電池正極生產溶劑等,隨著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帶來的鋰電產業的爆發式增長,BDO的需求激增,讓很多化工企業看到了巨大的市場機會。
據了解,2020年,中國的BDO產量為116萬噸,2022年上升至195萬噸,目前在建或規劃中的產能高達千萬噸,巨大的產能規劃,使北油工程成為全國重要的BDO業務承包商。
據北油工程副總經理劉戈透露,在產業投資熱度上升拉動下,公司承接的BDO項目共6套,產能達215萬噸,而這一產能與2022年全國的現存總產能相當。
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是我國BDO企業擴產的重要刺激因素之一。2022年7月,中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首次突破1000萬輛大關,一度引發業界的廣泛討論。而據平安證券預測,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速度即將進入幾何級增長態勢,該機構稱,2023年預計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產銷量將達到900-950萬輛,幾乎在2022年1000萬輛存量的基礎上翻一番。
事實上,新能源電池材料并非BDO產業的主要應用領域,劉戈介紹稱,目前超過50%的BDO用于氨綸的生產上。但市場對新能源汽車未來的增長預期被持續看好,再加上風光發電帶來的巨大儲能需求,可能都會對BDO產業帶來巨大的市場機會。
除了BDO產業帶來快速的業務增長之外,北油工程還是國內獨家煤基乙醇設計和總承包的工程公司。近年來,隨著乙醇需求量大幅增加,價格一路上漲,而生物乙醇產量卻相對不足,煤基乙醇一定程度上迎來了發展春天。另一方面,中國甲醇產業出現嚴重過剩,而在甲醇基礎上改建乙醇不僅投資少經濟性高,而且工藝相對簡單,也為煤基乙醇行業帶來了巨大機遇。
據北油工程總經理助理劉漢英透露,該公司從2013年開始開發工藝包,正式涉足煤基乙醇產業,2017年1月該公司設計的首個煤基乙醇項目——陜西興化10萬噸/年合成氣制乙醇示范項目投產,自此開始陸續承接各省域布局的煤基乙醇項目。劉漢英介紹稱,目前該公司設計承包煤基乙醇項目已投產3套,4套正在建設中,設計總產能265萬噸/年。

河南利源焦爐煤氣制乙醇項目目前已建成投產,據北油工程公司項目執行中心副主任賈巖介紹,該項目利用在生產焦炭時產生的尾氣作為原料,是一個“變廢為寶”的過程。焦爐煤氣制乙醇,是繼煤基乙醇后又一個跨行業的探索,下一步還可以將鋼鐵廠的尾氣高效利用制成乙醇。
事實上,隨著“雙碳”目標的進一步落實,綠色發展已經成為不可回避的產業趨勢。近年來,國內能化巨頭紛紛利用深度煉化一體化優勢,向新能源和新材料領域轉型。2021年底,寶豐能源就斥資692億投建全國最大的集“光伏電站,正極材料、負極材料、電解液生產,電芯制造、集成集裝系統”于一體的綠色儲能全產業鏈項目。這無疑都給工程企業提供了巨大的市場機會。
氫能和儲能也是北油工程在新能源領域開拓的另一個方向。目前該公司在制氫、儲氫、加氫方面可提供全產業鏈的服務,并先后承接了國電投北京氫能中試與生產基地項目、內蒙圣圓加氫站項目、國華(寧夏)永利電解水制氫項目、北京環宇加氫站等項目,打通了氫能全產業鏈。
2022年,北油工程取得了新能源發電工程設計資質,奠定了新能源發展基礎;承攬了世界首座百兆瓦先進壓縮空氣儲能國家示范項目,在新能源領域的業務空間不斷被拓寬。
精細化工的低碳化
作為傳統的化工產業,碳排放是該產業發展過程中的一大難題。但北油工程所拓展的以新能源、新材料為主的精細化工領域,并在減碳的路上不斷探索。
在新能源、新材料產業旺盛需求帶動下,北油工程以乙醇脫水制乙烯為紐帶,發展乙烯-醋酸乙烯-EVA,環氧乙烷/環氧丙烷-電子級碳酸酯產業。其中EVA及電子級碳酸酯均是與新能源發電及鋰電池產業相關的化工產品,該產業鏈成功地將傳統產業引入新能源領域。
在位于山東青島平度市的新河生態化工科技產業基地,青島堿業有限公司正在上馬一個電子級的碳酸酯項目。碳酸酯是動力電池電解液的重要原料,近年來受新能源汽車強勁需求拉動,碳酸酯需求大幅增加。而二氧化碳是生產碳酸酯的原材料,待項目投產后,青島堿業將原有化工項目排出的二氧化碳進行收集,并利用于碳酸酯的生產中,這不僅可以節約生產成本,而且減少了碳排放。
據青島堿業總經理助理羅書凱介紹,該項目由北油工程負責設計,碳酸酯項目一期投產后,每年可消耗近3.5萬噸二氧化碳,目前本項目正在緊鑼密鼓的準備之中,預計年底可以建成。
眾所周知,化工產業是碳排放大戶,化工生產過程排出二氧化碳的同時,需要消耗大量的氫氣。因此在很多化工廠內,都自建有氫氣生產裝置。
隨著風光發電的快速發展,新能源制氫已在“三北地區”逐漸形成規模,而西北地區正好是中國煤炭和煤化工產業富集區,生產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氫能,專家認為,“綠氫+化工”未來是一個前景光明的產業組合。
以寶豐能源為例,這個位于寧夏銀川市的化工企業,是國內重要的煤基烯烴生產商。2022年,該公司用光伏生產綠氫,然后用綠氫替代原料煤,補入甲醇合成項目裝置,這個被業界稱之為“以氫補碳”的工藝,不僅可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,同時,將副產的氧氣作為氣化用氧替代燃料煤,補充到氣化裝置中降低空分裝置能耗。
公開資料顯示,相比純煤方案,一個年產300萬噸的烯烴項目,采用“以氫補碳”的工藝可增加甲醇產量122.89萬噸/年,節約標準煤253萬噸/年,減少碳排放量631萬噸/年。
傳統化工企業低碳綠色化轉型不可避免,而新能源和新材料產業的需求激增為前者轉型提供了市場機會。“近三年的業務增量主要來自于新能源和新材料領域”,劉戈表示,“未來公司將緊盯這些產業,力求抓住新能源和新材料產業變化所帶來的市場紅利”。(來源/能源新媒)